欧美一级免费欧美精品,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蛤蚧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蛤蚧
Gé Jiè
蛤蚧
別名 對蛤蚧、蛤蚧于、仙蟾、蛤蟹、大壁虎、蚧蛇、德多、握兒、石牙、蛤解
功效作用 補肺益腎定喘止嗽。治虛勞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陽痿。
英文名 GECKO
始載于 雷公炮炙論
毒性 小毒
歸經(jīng) 肺經(jīng)、腎經(jīng)
藥性
藥味

蛤蚧又稱大壁虎、仙蟾,臺灣稱為大守宮,主要分布于亞洲北回歸線附近的亞熱帶地區(qū),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老撾。蛤蚧多棲息在懸?guī)r峭壁的洞縫,個別也居住在樹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太,身軀剛好能在洞內(nèi)自由行動;遇敵即能甩尾逃脫,于事后長回,甚至其遇敵或捕獲獵物時會對之緊咬不放。洞隙形狀各異,一般洞寬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達數(shù)米之深。在野外常單獨或幾條棲息一處。蛤蚧喜歡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難看到蛤蚧的蹤跡。蛤蚧是藥用動物的一種,由于長期捕捉,野生資源日漸減少。

目錄

外形特征

蛤蚧(圖2)

蛤蚧(拉丁文學名:Gekko gecko)陸棲的爬行動物,全長34厘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于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后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guī)則,近于長方形,排成環(huán)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布在軀干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cè)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后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huán)紋7條,色深者寬;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 ?/p>

分布范圍

分布于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越南、菲律賓、泰國、美國 (被引入至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 。中國的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西、福建和臺灣等地?! ?/p>

生活習性

蛤蚧(圖4)

蛤蚧棲息在山巖或荒野的巖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nèi),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檐、墻壁附近活動。聽力較強,但白天視力較差,怕強光刺激,瞳孔經(jīng)常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瞳孔可以擴大4倍,視力增強,靈巧的舌還能伸出口外,偶爾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塵。蛤蚧的動作敏捷,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身體后部隨著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動前進,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能在墻壁上爬行自如。原來認為它的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并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絨毛一樣微絨毛,如同一只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可以在墻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蛤蚧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guān)節(jié)面,把前后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guān)節(jié)面處發(fā)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jīng)和肌肉尚未死去,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zhuǎn)移天敵視線的作用,因此在民間還流傳著蛤蚧的斷尾巴會鉆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謬說法。斷尾以后,自殘面的傷口很快就會愈合,形成一個尾芽基,經(jīng)過一段細胞分裂增長時期,然后轉(zhuǎn)入形成鱗片的分化階段,最后長出一條嶄新的再生尾,但與原來的尾巴相比,顯得短而粗。不過,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斷尾,因為斷尾畢竟是它身體上所受的嚴重損傷,不僅失去了尾巴上儲存的脂肪,而且還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類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時,尾巴完整的蛤蚧對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動頻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巖石縫隙的深處冬眠。?! ?/p>

生長繁殖

蛤蚧(圖5)

蛤蚧的繁殖期為5-8月,5月開始交配產(chǎn)卵,但以6-7月產(chǎn)卵最多。每次產(chǎn)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質(zhì)鞘,比鴿子的卵略小,呈圓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巖洞的墻壁或巖石面上,孵化期為35—45天,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剛出殼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8厘米。適應(yīng)力強,容易飼養(yǎng)。蛤蚧攀緣能力高,飼養(yǎng)箱必須設(shè)有植物及樹枝給其攀爬。  

藥用方法

一、采集捕捉

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

⑴光照:在晚間7~10點鐘,乘蛤蚧出外覓食時,用燈火照射,蛤蚧見光立即不動,即可捕捉。

⑵引觸:用小竹竿扎緊,伸向石縫或大樹間洞中引觸,乘其來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籠中,

⑶針刺:在竹竿頭上扎一鐵針,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將捕來的蛤蚧,用刀破開腹部,取出內(nèi)臟,將血液抹干,不可水洗,再用細竹片撐之,使蛤蚧身體及四肢順直,然后用溫火烤干,將大小相同的兩只合成一對,扎好即成?! ?/p>

二、藥材性狀

蛤蚧(圖3)

該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0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nèi)有細齒,生于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cè)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xiàn)骨節(jié),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huán)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性味歸經(jīng):咸,平。歸肺、腎經(jīng)。

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

應(yīng)用:

1、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本品兼入肺腎二經(jīng),長于補肺氣、助腎陽、定喘咳,為治多種虛證喘咳之佳品。常于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虛勞咳嗽,如蛤蚧丸(《圣惠芳》);或與人參、貝母、杏仁等同出,治肺腎虛喘,如人參蛤蚧散(《衛(wèi)生寶鑒》)。

2、腎虛陽痿。本品質(zhì)潤不燥,補腎助陽兼能益精養(yǎng)血,有固本培元之功??蓡斡媒品葱?;或與益智仁、巴戟天、補骨脂等同出,如養(yǎng)真丹(《御院藥方》)。  

三、化學成份

肌肽(carnosine)、膽堿、肉堿(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蛋白質(zhì)、脂肪、無機鹽等。

蛤蚧(圖6)

  

四、真?zhèn)舞b別

1.牙生于顎邊,無大牙;背與腹部鱗片近等大;足有吸盤是蛤蚧。

1.牙生于顎內(nèi),有大牙;背部鱗片遠比腹部鱗片細?。蛔銦o吸盤是偽蛤蚧。  

五、藥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xiàn)動情期,并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品種未注明)提取液表現(xiàn)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海馬為弱。

1.性激素樣作用:

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小鼠則可出現(xiàn)動情期;并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對雌大鼠附性器宮(子宮及陰道)主要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須經(jīng)卵巢、垂體下丘腦。蛤蚧體、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宮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較蛤蚧體強。體、尾分別與求偶素比較,尾的增重作用超過求偶素,體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體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陰道開放的時間提前,而蛤蚧尾組又較蛤蚧體組時間提前。

1.2.雄激素樣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醇提物表現(xiàn)雄性激素樣作用。蛤蚧體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勢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較體強,但不及睪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縮短雄性果蠅交配潛伏期,延長交配時間,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小鼠睪丸增重,表現(xiàn)雄性激素樣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對雌小鼠子宮及雄小鼠睪丸均可增重。蛤蚧尾的性激素樣作用較蛤蚧體增強,可能與尾的鋅含量較體高有關(guān)。

2.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對乙酰膽堿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顯的平喘作用,對豚鼠離體氣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劑無明顯作用。但也有報道蚧蚧醇提物對組胺乙酰膽堿致疼的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無松弛作用。

3.免疫增強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強豚鼠白細胞的運動力、肺和支氣管吞噬細胞細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顯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對抗強的松龍免疫抑制作用,還能提高小鼠靜脈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數(shù),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強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體效價和提高小鼠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蛤蚧體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體效價,而頭則無明顯影響。

4.延緩衰老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長雄雌果蠅平均壽命及半數(shù)致死時間,提高果蠅飛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初步證實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對甲醛性大鼠踝關(guān)節(jié)腫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蔞縮,還能顯著降低正常大鼠腎上腺內(nèi)維生素C含量,表現(xiàn)促腎上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但不能對抗蛋清所致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桂圓肉和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顯的抗應(yīng)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體重,對利血平化小鼠體重下降有非常顯著的對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對靜脈碳粒廓清指數(shù)?! ?/p>

六、炮制方法

炮制:除去竹片,截去頭足及鱗(無尾者揀去不用),切成小方塊,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漬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稱為"蛤蚧尾"。(每炮制蛤蚧10對,約用黃酒半斤)

干制:用刀背輕擊蛤蚧頭背枕部,將其處死,挖出眼珠,剖腹去內(nèi)臟,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將其四肢、頭、腹撐開,并用白紙將尾固于竹片上,然后用微火焙干。將大小相同的兩只合成一對,扎好即成?! ?/p>

中藥化學鑒定

(1)取菟絲子或大繭絲子1g,加水10ml,冷浸12h,濾過。取濾液2ml,加α-萘酚試液2-3滴,沿管壁加硫酸1ml,與硫酸的接觸面產(chǎn)生紫紅色環(huán)。(檢查糖類)

(2)取菟絲子1g,加甲醇10ml,冷浸12h,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及鹽酸數(shù)滴,溶液呈桃紅色。(檢查黃酮類)  

名家論述

一、《雷公炮炙論》

蛤蚧,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干,以瓷器盛,懸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 ?/p>

二、《日華子本草》

蛤蚧,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nèi)不凈,以酥炙用良。   

三、《本草經(jīng)疏》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人杂?a href="/w/%E9%A3%8E%E5%AF%92" title="風寒">風寒外邪者不宜用。蛤蚧,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nèi)證兼發(fā)也。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yǎng),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四、《本草匯言》

入手太陰、厥陰經(jīng)?! ?/p>

五、《本草再新》

入心、腎二經(jīng)。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p>

六、《海藥本草》

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p>

七、《日華子本草》

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jīng),下石淋及治血?! ?/p>

八、《開寶本草》

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九、《本草衍義》

補肺虛勞嗽有功?! ?/p>

十、《本草綱目》

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云,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p>

十一、《得配本草》

陰虛火動,風邪喘嗽,二者禁用?! ?/p>

常用藥方

一、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涂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圣惠方》蛤蚧丸)

二、治肺勞咳嗽:蛤蚧一對(用醋少許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兩(分為三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黃連一分。上藥除羊肺外,搗細羅為散,先將羊肺一分,于沙盆內(nèi)細研如膏,以無灰酒一中盞,暖令魚眼沸,下羊肺,后入藥末三錢,攪令勻,令患者臥,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三、治肺嗽,面浮,四肢?。焊蝌灰粚?雌雄頭尾全者,凈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參一株(紫團參)。上二味,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熱,細細呷之。(《圣濟總錄》獨圣餅)

四、蛤蚧一對連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細末,加東北紅參等量,共研勻,蜂蜜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兩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虛咳喘。

五、蛤蚧焙干10克,黨參、山藥、麥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久咳肺癆。

六、人參蛤蚧酒:蛤蚧一對連尾,放火上烤熟,人參(或紅參)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開始飲用,每日酌量飲20-50毫升。有補腎壯陽,益氣安神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陽痿早泄,肺虛咳喘,夜多小便等癥?! ?/p>

食療附方

一、人參蛤蚧粥

蛤蚧1對,用酒和蜜涂,炙熟;人參1支(或15g),與蛤蚧共研為細末,分作6份(原方系熔蠟和藥末作餅6個)。每次用糯米約30g,煮成稀粥,投藥1分,攪勻,趁熱空腹緩緩服用。

源于《圣濟總錄》(原稱獨圣餅)。本方以人參與蛤蚧配伍,大補肺氣而平喘嗽。用于肺虛或肺腎兩虛喘息咳嗽或浮腫。現(xiàn)代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jié)核或心性喘息等。  

二、蛤蚧補骨脂粉

蛤蚧1對,酒炒后烘干;補骨脂25g。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5g,溫酒送服。

補骨脂辛、苦,大溫,善于溫腎壯陽;蛤蚧善于補腎壯陽。二藥配用,尤為恰當。用于腎虛陽痿,亦可用于腎虛腰痛,遺精尿頻等?! ?/p>

養(yǎng)殖技術(shù)

蛤蚧是野生動物藥材,長期以來,由于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產(chǎn)量又不斷減少,出現(xiàn)供不應(yīng)求的現(xiàn)象。早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國蛤蚧的主要產(chǎn)地廣西,就曾進行了蛤蚧人工飼養(yǎng)的試驗,以期變野生為家養(yǎng)、家繁,借以增加產(chǎn)量。由野生動物變?yōu)榧茵B(yǎng)家繁的動物,往往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艱苦反復的試驗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敗,是不足為奇的。整個六十年代,廣西、廣東的一些地區(qū)對蛤蚧的人工飼養(yǎng)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試驗,但無多大進展;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第二年,廣西貴縣醫(yī)藥公司又建房試養(yǎng),繼之,橫縣、崇左、龍州、田陽、隆安、靖西、武鳴等縣醫(yī)藥公司及廣西醫(yī)藥研究所、廣西中醫(yī)學院等單位也先后進行了養(yǎng)殖試驗,廣西商業(yè)部門還多次召開“蛤蚧生產(chǎn)”專業(yè)會議,總結(jié)交流經(jīng)驗。許多產(chǎn)區(qū)開展的養(yǎng)殖試驗,探索了一些方法,簡介于下:  

(1)生活習性

蛤蚧棲息于懸崖石壁洞縫中,樹洞中、房舍墻壁頂部。特別喜歡棲息在周圍昆蟲多,有草木生長,高幾米至幾十米的山巖上。在石山邊的墳?zāi)怪幸约巴辽绞粗幸灿袟?。蛤蚧喜溫怕寒,冬季多棲息在向陽避風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棲息在背陽涼爽處,入洞淺。晝伏,夜出。喜幾條或單獨棲息。性機警,遇驚四處逃逸,嘴能自衛(wèi),若突遇異物則咬之不放,被觸怒時,常發(fā)出咯咯之聲并張口回擊。蛤蚧遇險能自切其尾,棄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時能游水離開。蛤蚧能在峭壁、側(cè)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視力不強,畏光,白天可見5、6m的距離,但有好的聽力。蛤蚧不論雌雄老幼,都喜頭向下棲息,貽蚧能鳴叫,古書中己有記載,鳴叫與個體發(fā)育、溫度變化、光線強弱、生殖活動有一定關(guān)系。蛤蚧每年蛻皮1~2次,與生長有直接關(guān)系,蛻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體弱者脫皮時間長些,幼蛤蚧蛻皮較快。脫皮的順序是,從頭、肢、背部先蛻,然后軀干、尾,腳趾脫完時間較長。與蛇類脫皮不同的是,非整張脫出,而是成塊狀脫落。

溫度對蛤蚧的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常與蛤蚧的生長發(fā)育、活動狀態(tài)、生存、數(shù)量和分布關(guān)系密切。在冬季,當室內(nèi)溫度下降到8℃以下時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狀態(tài),當室溫回升到18℃左右時,麻木或冬眠狀態(tài)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節(jié)亦恢復活動。不同季節(jié)的活動強度具有顯著差別,以5、6、7月為最強,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蛤蚧雖屬喜溫動物,但不耐高溫。對低溫特別敏感,不能生長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據(jù)觀察,蛤蚧耐低溫的能力與個體大小,體質(zhì)強弱、肥瘦有關(guān)。肥壯者能忍受5℃左右的溫度;瘦弱的只能耐受8℃左右的溫度;小蛤蚧遇13℃的溫度即凍死。

水對蛤蚧的生存也關(guān)系密切,不僅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而且還可滿足體內(nèi)代謝之需要,食物雖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蚧還需飲水。夏日運送蛤蚧時,因氣溫高,失水增加,故除給以飲水外,還要進行體外淋水,以免發(fā)生過熱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適應(yīng)不低于55%的濕度環(huán)境,夏季則要求的濕度環(huán)境在65%以上。

蛤蚧對光線的反應(yīng)特別敏銳,瞳孔能隨光線的強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縮小的調(diào)節(jié),在全黑的情況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圓形,在白天,瞳孔完全關(guān)閉。

蛤蚧取食與活動是一致的,在野外,蛤蚧全年取食,但冬季胃腸內(nèi)發(fā)現(xiàn)食物的頻次少,胃充塞度少,夏季則相反。取食強度與昆蟲的季節(jié)性變化相一致,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取食時間,天黑開始取食,日出停止活動,取食活動呈現(xiàn)出晝夜變化,蛤蚧專吃活的動物,食物幾乎全部是昆蟲,昆蟲中除大型而體硬的及體小如浮塵子、飛虱等外,其他蛤蚧都能吃。在飼養(yǎng)條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g重,6cm長的炸蜢。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約需12小時以上。蛤蚧在缺食的情況下能耐餓較長時間而不死,耐饑長達二百天。

在正常情況下,蛤蚧需到3~4齡時才能達性成熟,此時體長約130mm,體重約50g。從5月至9月這段時間,都可見到蛤蚧產(chǎn)卵,但以6、7月份產(chǎn)卵最多,5、8、9各月產(chǎn)卵較少,10月也發(fā)現(xiàn)有個別產(chǎn)卵的。懷卵待產(chǎn)的蛤蚧,腹部膨大,兩側(cè)卵巢各有一個成熟的卵及7~10個未發(fā)育成熟的卵。蛤蚧每年僅產(chǎn)卵一次,每次產(chǎn)卵兩個,一般兩卵相隔幾分鐘產(chǎn)出,但也有相隔30分鐘至數(shù)天甚至數(shù)月的。有個別蛤蚧,一年僅產(chǎn)一個卵。由此可見,蛤蚧的產(chǎn)卵力是很低的,這可能與營養(yǎng)不足有關(guān)。蛤蚧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時雄性靠近雌性,并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繞到雌尾根部下面與之對合,幾秒鐘后各自離開。在野生條件下,蛤蚧卵產(chǎn)在洞內(nèi)伸手不及處。在飼養(yǎng)室中,蛤蚧喜將卵集中產(chǎn)在天花板、墻角、墻壁暗角處,卵大多重疊堆積,互相粘連不可分開。鐵絲籠內(nèi)的蛤蚧大多將卵產(chǎn)在籠壁上,也有產(chǎn)在籠頂?shù)模珮O少產(chǎn)在籠底,這與保護卵的安全使卵免遭敵害有直接關(guān)系。蛤蚧產(chǎn)卵時,頭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剛產(chǎn)出時,卵殼柔軟具黏性,蛤蚧用后腿或后腳不停地將卵往墻壁或籠壁上擠壓,約經(jīng)幾分鐘,卵就粘于壁上。卵產(chǎn)出幾十分鐘后,蛤蚧自動離開,沒有護卵的習性。蛤蚧卵最大卵徑值是長30mm,寬25mm。最小卵的徑值是長22mm,寬20mm。最重卵為7.8g,最輕為3.97g,多數(shù)為5~7g。卵的質(zhì)量與孵化率有直接的關(guān)系。沒有破損的受精卵,只要溫度和濕度適宜,都能正常孵化。早產(chǎn)卵、未受精的卵、受霉菌污染的卵和破損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60%左右。孵化率較低的原因還與其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溫、濕度不適宜造成死胎有關(guān)。孵化出的小蛤蚧的大小與卵的大小相關(guān),一般體重為5.25~3.63g;體長為59~51mm。

蛤蚧的尾對于蛤蚧的價值關(guān)系極大,斷了尾不夠67mm長的蛤蚧,不能供外貿(mào)出口,內(nèi)銷降價40%,甚至列入等外。藥用價值也隨之降低,影響療效。《開寶本草》(公元973年記載:“蛤蚧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說仍為現(xiàn)今中醫(yī)臨床所習用。有些地方僅以尾入藥,可見蛤蚧貴在其尾。

蛤蚧尾細而長,基部較粗,越向后越細,呈短鞭狀,長度約為體長的70~90%,具有5~7個淺灰白色環(huán)帶。尾背部和兩側(cè)具有成行排列的粒,每行6個,尾基部下側(cè)每邊各有一個大形鱗突雌性較小,雄性較大,此是鑒別雌雄的一個重要特征。尾折斷后,斷面有8個圓錐形的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見尾椎骨。再生尾與原尾有顯著的區(qū)別,再生尾粗而短,一般長度約為體長的70%以下,沒有成行排列的疣粒和淺灰白色環(huán)帶,但具銹色縱條紋,尾折斷后橫斷面有20個左右圓柱形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見軟骨質(zhì)尾椎,不分節(jié),成條索狀。在自然情況下,尾的長度差別很大,短的為67mm,長的可達144.5mm。原尾斷下能彈跳彈,跳動作可持續(xù)4分鐘,而后減弱,僅作扭動。幼小蛤蚧尾彈跳力弱,再生尾無彈跳力。再生尾斷后,仍能繼續(xù)再生,再斷又再生,只要蛤蚧活著,不管年齡多大,尾部都有再生能力。

過去有人曾設(shè)想并試圖利用活體取尾,作藥材生產(chǎn),但由于飼養(yǎng)技術(shù)不過關(guān),未獲成功。后通過反復試驗表明,蛤蚧每年可取尾兩次。在采收蛤蚧時,可將不合格的斷尾蛤蚧,再經(jīng)過短期飼養(yǎng)達到全尾標準后,再進行加工,就可提高質(zhì)量,增加產(chǎn)值?! ?/p>

(2)捕捉誘鉤

蛤蚧是野生爬行動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了解蛤蚧的生活習性和棲息環(huán)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凡是能聽到蛤蚧叫聲的石山,說明有蛤蚧,南方凡是有峭壁洞縫的石山可能棲有蛤蚧,炎熱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涼時多住深洞,天暖時多住淺洞,刮風天多住山背。經(jīng)常有蛤蚧活動的石縫,縫口無蜘蛛網(wǎng),洞口有新鮮的呈長橢圓形的黑色或褐綠色,褐黃色糞便。如果糞便陳;日變硬,則蛤蚧可能遷居他處。初步確認洞內(nèi)有蛤蚧時,可探洞察看,然后準備捕捉。捕捉方法產(chǎn)區(qū)有下列幾種。

1)昆蟲誘鉤法:在觀察洞內(nèi)有無蛤蚧時,要注意里面有無毒蛇棲息,蛤蚧尾部有6~7個白色環(huán),細看易辨認。此外,蛤蚧眼發(fā)亮,如果洞內(nèi)什么也看不見,可用草莖伸人洞內(nèi)撥動以誘其出來。蛤蚧常將草莖誤為昆蟲,從深處爬出。此時用一根1m長的粗鐵絲一端磨尖,彎成鉤狀,鉤尖掛蝗蟲1只,慢慢伸入洞里,蛤蚧見食,就會一躍而起張口咬住,未等吞食的片刻將鐵絲扭轉(zhuǎn)90度,使鉤尖鉤住蛤蚧的下顎,為避免鉤傷蛤蚧上顎,不能直接將蛤蚧拖出,須另外用一根1m長的粗鐵絲,一端彎成直角,但不磨尖鉤入蛤蚧眼眶,然后把兩根鐵絲一起拖出洞口。

2)鐵絲鉤捕法:用1m長的粗鐵絲,一端彎成2cm的直角鉤,利用蛤蚧對異物有張口反擊和咬之不放的習性,在蛤蚧頭前晃動,待蛤蚧張口還擊時,將鉤伸入蛤蚧口內(nèi)鉤住下顎將其拉出。有時蛤蚧不張口回擊,反而往洞的深處躲去,此時可用細竹竿深入洞內(nèi)將蛤蚧去路擋住,然后用鐵絲鉤鉤住慢慢拖出。

3)木棒扎發(fā)誘捕法:用木棒,竹竿或鐵絲一根,頂端捆扎頭發(fā)馬尾,使之緊纏成團,伸人洞內(nèi)誘咬,一旦蛤蚧張口咬住,頭發(fā)便會卡住牙齒拉得越緊,蛤蚧就咬得越緊,這時便可將蛤蚧拖出洞外捕捉。不過千萬不得松手,否則蛤蚧就會松口,如果那樣就休想再捉到它。

4)煙熏捕捉法:當蛤蚧竄入洞縫深處,既不能用餌誘,又不能用鉤鉤時,可用煙攻。把干草一小束,塞進洞口,外端點火,吹煙入洞,蛤蚧難受,便會出洞,這時常會去咬干草,當所到咬干草之聲,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煙熏會傷及大小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災(zāi),所以不是好方法。相比之下還是采用誘捕法或燈照法捕捉為好。

5)燈照捕捉法:入夜后,蛤蚧出洞,有的鳴叫,有的四出覓食。此時持手電筒,最好使用礦燈,攜一根6m長的竹竿,頂端系一鐵絲鉤,鈞上掛一只蝗蟲,入山捕捉。如見到數(shù)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將竹竿伸去引誘蛤蚧上鉤,如不咬還可用竹竿將蛤蚧快速擊落地上然后捕捉。用此法還可將較高巖洞中的蛤蚧引誘出洞。如果在低處,蛤蚧會被燈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時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燈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時稍等片刻,它們?nèi)詴莱龆赐?,夜間入山捕捉蛤蚧,不能只顧頭上,也應(yīng)謹防腳下的毒蛇?! ?/p>

(3)飼房設(shè)計

建立飼養(yǎng)房要選擇蟲源豐富的地方,這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把飼養(yǎng)房建在城市中,或無蟲源的地方。考慮到這一點,地點宜選在地勢較高、周圍比較開闊的地方,或水、旱地交界處,或果林、灌木林邊。這些地方昆蟲多,便于燈光誘引。過去廣西田陽縣醫(yī)藥公司曾與附近生產(chǎn)隊聯(lián)合在水稻田區(qū)建造了簡易的飼養(yǎng)房,他們以田園昆蟲供給蛤蚧食用,從而消滅了大量螟蟲、蝗蟲、螻蛄等害蟲,減少了農(nóng)藥的使用。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說,這不愧為是一種生物防治病蟲害的好方法。無蟲期可將蛤蚧集中關(guān)養(yǎng)在專門的飼養(yǎng)室里,喂以人工餌料。

飼養(yǎng)房的結(jié)構(gòu),根據(jù)蛤蚧的生活習性,設(shè)計與自然環(huán)境相類似的棲息環(huán)境。可因陋就簡,只要具備合適的隱蔽場所和容易取得豐富食物的環(huán)境就可以。關(guān)于房子的結(jié)構(gòu),普通的各式平房,不拘大小、高矮,只要稍加修繕或改裝都可以使用。舊房要堵死洞縫,使老鼠不能竄入,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鋪一層三合土;房頂需加天花板;墻壁上都要釘上幾塊橫置的木板,好供蛤蚧棲息;在面向蟲源的一邊,需加鐵絲網(wǎng)罩,晚上讓蛤蚧到網(wǎng)內(nèi)取食活動,網(wǎng)內(nèi)(外)還需再掛一盞20W的黑光誘蟲燈。

一間2.2m高,4m長,2.5m寬的飼養(yǎng)房,可放養(yǎng)蛤蚧400條左右,房子加大,飼養(yǎng)數(shù)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太高管理不便。整個房子可分四部份,①大蛤蚧飼養(yǎng)房;②小蛤蚧飼養(yǎng)房:③工作室;④蛤蚧活動場。大小蛤蚧飼養(yǎng)房要用磚或片石墻分隔開,內(nèi)壁上半部砌橫溝,溝高5~6cm,長25cm以上,南北兩面開窗,窗上釘鐵絲網(wǎng),加設(shè)可開閉的百頁窗,房頂設(shè)1~2道縫隙,作為蛤蚧出入活動場的通道。活動場設(shè)在房頂,用鐵絲網(wǎng)圍成。大蛤蚧活動場的鐵絲網(wǎng)孔徑為1.5X1.5Cm,小蛤蚧活動場網(wǎng)的孔徑0.6X0.6cm;活動場設(shè)木板門或鐵絲門,以便飼養(yǎng)人員出入。

黑光誘蟲燈安裝在大蛤蚧活動場上面,燈下設(shè)收集漏斗,漏斗管長約50cm,昆蟲可以落入活動場,但蛤蚧也能從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裝一個能自動開閉的薄鐵片,昆蟲落下后,薄鐵片自動閉合,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制成1m長管套在漏斗下方。同樣可起防止蛤蚧逃逸的作用。小蛤蚧的活動場可將黑光誘蟲燈掛在鐵絲網(wǎng)內(nèi),只讓小型昆蟲進入,大型昆蟲可再次飛到大蛤蚧活動場上。

鐵絲網(wǎng)的造價高,也可以不用鐵絲網(wǎng),而將黑光燈漏斗直接通入飼養(yǎng)房內(nèi)。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庫中小島山石飼養(yǎng)。  

(4)飼養(yǎng)管理

飼養(yǎng)蛤蚧能否成功,關(guān)鍵在于飼料是否充足。其解決辦法一種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蟲,一種是人工培育餌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自然界昆蟲有季節(jié)性,人工飼料不受季節(jié)影響,所以解決人工飼料是個關(guān)鍵問題。蛤蚧對飼料有一定的選擇性,據(jù)對野生蛤蚧胃檢的情況來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蟲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昆蟲。飼養(yǎng)房內(nèi)凡有趨光習性的昆蟲都能被誘蟲燈光誘引入內(nèi),蛤蚧選吃蝗蟲、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類、螻蛄、小型金龜子等,而田鱉、推車蟲、龍虱、大型金龜子則不食。喂以人工捕捉的昆蟲比如蝗、蜢、蟑螂、蜻蜒、螻蛄、蜂、蛾、蝶、天牛、蟋蟀、蜘蛛及鞘翅目昆蟲的幼蟲,蛤蚧都能吃。在極度饑餓情況下,蛤蚧甚至能吃澤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型龍虱及小蛤蚧,試喂毛蟲、蝦、斗魚、推車蟲和大型金龜子均不吃,小蛤蚧能吃蚊子,蒼蠅、蜘蛛、小飛蛾、蠅虎、小蟑螂等。

解決飼料的方法,燈誘捕捉,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有蟲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動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又與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除了飼養(yǎng)房掛燈誘蟲之外,也可用干電池作為電源的黑光燈和普通油燈來收集昆蟲。

蛤蚧能吃桑蠶和木薯蠶的幼蟲、蛹和成蟲,蠶子1~2cm長時適合喂養(yǎng)小蛤蚧,蠶一面長大一面用來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讓其做繭,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蠶可全年飼養(yǎng),蠶蛹和蠶蛾還可低溫保存,保存期長達一兩個月,需要時,可讓其變蛾,蛾放在7~8℃的低溫下,可保持一個月不死,隨取隨喂,相當方便??傊?,養(yǎng)蠶喂蛤蚧是個好辦法。飼養(yǎng)蟑螂和土鱉蟲喂蛤蚧,一對蟑螂在廣西南部一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為餌料。蟑螂生活力強,容易飼養(yǎng),但繁殖周期長,且產(chǎn)卵數(shù)相對較少。飼養(yǎng)可采用木箱,內(nèi)釘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蓋用窗紗,每隔數(shù)天投喂一次剩飯、菜、果皮、米糠、雜粉等,此外再給些飲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土鱉蟲繁殖較快,飼養(yǎng)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與喂蟑螂差不多。大小蛤蚧要分開飼養(yǎng),一般體長在90mm左右時即可放入大蛤蚧房內(nèi)飼養(yǎng),大小的蛤蚧如果與大蛤蚧混養(yǎng)易被吞食。在氣溫18~200C時蛤蚧開始活動和攝食。

蛤蚧在夜間出來活動和攝食,在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頂縫隙進入活動場,此時將黑光燈開啟,有趨光性的昆蟲即迎光撲來,落入活動場內(nèi),蛤蚧即可捕食。一盞20W的黑光燈,誘捕昆蟲的范圍為200多米,一夜可誘捕上萬只昆蟲,計重500g以上,這些昆蟲足夠供400多條蛤蚧食用。如遇飼料不足時,可補充家蠶、蓖麻蠶、蟑螂和土鱉蟲等。

蛤蚧的耐寒性較差,也不抗熱,一般存活的溫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動,17~18℃以上才能攝食,22~32℃左右才最活躍。由于個體之間有體質(zhì)強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健壯的個體即使在室溫5℃時也不致死亡,而瘦弱個體在10~13℃都會被凍死,幼小蛤蚧的耐寒力則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氣溫,因此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將門窗關(guān)嚴,使寒鳳不能侵入;蛤蚧棲息的地方可掛麻袋片,必要時可燒木炭火盆增溫,以保持室溫不低于13℃。這樣的溫度,蛤蚧不致凍死。直到驚蟄或春分,蛤蚧才再度開始活動。如果冬季室溫提高到20℃以上時,可喂蠶蟲,蟑螂和土鱉蟲等,如果不給飼料,蛤蚧消耗體內(nèi)營養(yǎng),會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會隨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應(yīng)特別注意。夏季,當室溫上升到32℃以上時,除應(yīng)潑水降溫,增強遮陰設(shè)備外,還應(yīng)在飼養(yǎng)房內(nèi)增設(shè)飲水用具,供給飲水,或結(jié)合降溫,在蛤蚧身上灑水。

熱天,蛤蚧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這時室內(nèi)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間,如果相對濕度降到50%以下,應(yīng)在室內(nèi)灑水以增加濕度。除上述工作外,還應(yīng)經(jīng)常打掃室內(nèi)衛(wèi)生,清洗飲水用具,換飲用水,檢查房內(nèi)有無洞隙;蛤蚧是否健康,發(fā)現(xiàn)有病的應(yīng)及時隔離。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現(xiàn)在腳的吸附力差,喜歡單獨在有光處或低處停留。  

(5)采收加工

蛤蚧入藥可生用,或制成各種成藥,但活的蛤蚧不便運輸和貯藏,所以需加工成蛤蚧干,加工工藝要求精細,需掌握一定技術(shù)。將活蛤蚧置地上,用錘子對準腦門輕擊一下,使其昏死,然后將蛤蚧的額部掛于加工臺上倒勾釘?shù)囊讳h利鐵釘上,釘尖露出臺面15mm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頭利刀,刀口向上,刀尖自泄殖孔向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從肛門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線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邊緣就不直,從而影響規(guī)格和質(zhì)量,除凈內(nèi)臟,勿傷內(nèi)臟,不需清洗,用兩根細竹條,竹條的長度約相當于四肢向左右伸展的長度,分別插入前肢和后肢,將四肢伸展開,用兩根約1cm寬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兩根薄竹片,長度相當于前后肢內(nèi)側(cè)的距離,兩竹片并排在一起的寬度約等于竹長度,下面一片后角修圓,將腹壁左右橫撐開,以繃足為度,用一根長于全身的扁竹條,沿背部內(nèi)面直伸到頭腹皮下,再用棉紙條將尾和扁竹條捆成固定,以防尾折斷。加工場均建有烘爐,大小視加工數(shù)量而定。大烘爐一次可烘300~400條蛤蚧。烘爐結(jié)構(gòu)單,形式不一,只要能起到烘干作用就行,因此可以因陋就筒,檢查蛤蚧干,如果成灰色,眼全陷入,尾癟,用手指擊頭部有響聲表示已經(jīng)足干。待涼取出,即成干蛤蚧。將蛤蚧干按規(guī)格分大小等級,兩條對合,用棉紙條扎尾,就成商品藥材“對蛤蚧”。   

參看

關(guān)于“蛤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