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免费欧美精品,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為組織細胞增生癥Ⅰ型。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是小兒多發(fā)的一種單克隆起源的樹突狀細胞增生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病變可為局灶性或播散性,是一組發(fā)病緩急、臨床癥狀和病變范圍差異很大的綜合征。迄今為止,病因尚未明了。隨著化療方法的進步,近年來此病的預后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本病發(fā)病率低,嬰兒和兒童是主要的發(fā)病人群, 男性患者居多,也見于成人甚至老人。

目錄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至今尚不明了??赡艿?a href="/w/%E7%97%85%E5%9B%A0%E5%AD%A6" title="病因學">病因學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和腫瘤等學說。有人認為是反應性疾病,而非真性腫瘤;也有人認為本病是免疫系統(tǒng)異常所致,但通過PCNA免疫組化染色可見較多的陽性細胞,且病變中常見核分裂象故認為是增生性疾病,可能為腫瘤性增生。一般認為,LCH無遺傳傾向。目前多認為本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關于LCH病變的性質仍是爭論的熱點問題,盡管有少數(shù)病例最終發(fā)展為惡性腫瘤,但多數(shù)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研究證實細菌真菌感染與LCH的相關性。病毒曾經被疑為LCH的病因,有人提出LCH可能是感染人類皰疹病毒-6(HHV-6)和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所致,但至今尚缺乏有力證據。HHV-8感染在LCH發(fā)病中所占的位置也尚未被確定??傊甃CH的超微結構研究未發(fā)現(xiàn)病毒顆粒或病毒特異細胞產物。

Basset 等首次在本癥患者的病變組織中發(fā)現(xiàn) Birbeck 顆粒,并經多種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查,進一步證實了此種細胞的特異性非常接近正常的 LC,由此確立了本癥是由于 LC 異常增生的結果。

(二)發(fā)病機制

Langerhans細胞中等大小,直徑15~24mm。胞漿較豐富,邊界較清楚,淡嗜酸性。核稍圓,有凹陷、折疊、扭曲或分葉。核仁小,單個。核膜薄,染色質細。早期病變以Langerhans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為主;陳舊性病變泡沫狀巨噬細胞多核巨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晚期病變則有明顯纖維化,Langerhans細胞減少,但仍可見巨噬細胞和其他細胞成分。

Letterer-Siwe?。褐饕∽?yōu)槿硇訪angerhans細胞增生。有些增生的細胞可吞噬含鐵血黃素,有少數(shù)吞噬紅細胞,后期可吞噬脂類,故胞漿呈空泡狀。同時可有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鏡下可見皮膚表皮萎縮,過度角化,真皮表層有大量Langerhans細胞浸潤。淋巴結、肝和脾均明顯腫大,切面可有出血壞死區(qū)。淋巴竇、肝竇和脾紅髓內Langerhans細胞大量增生呈彌漫性浸潤,并可逐漸浸潤鄰近組織。骨組織中有局限性的暗紅色或灰紅色腫塊,骨組織破壞,再生不明顯。X線檢查見骨質缺損。骨髓腔內可有大量成片的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內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質。增生的Langerhans細胞在肺組織內浸潤形成結節(jié)狀病灶,類似粟粒性結核,以后可引起肺纖維化肺氣腫。

Hand-Schüller-Christian?。翰∽兎植紡V泛,以骨組織最為突出,骨組織被大量增生的Langerhans細胞和肉芽組織破壞。增生的組織侵犯壓迫垂體后葉下丘腦可引起尿崩癥。鏡下見骨髓腔內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豐富,內含大量脂質,主要為膽固醇及膽固醇酯,呈泡沫狀。其間有多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常有多數(shù)多核巨細胞。病灶周圍纖維組織逐漸增生,形成慢性炎性肉芽腫。病灶中央可發(fā)生壞死,有時可有出血及膽固醇結晶沉積,最后病灶纖維化形成疤痕。有些病人骨組織病灶內同時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胸浸潤,稱為多發(fā)性嗜酸性肉芽腫。本病的病變呈進行性,原有病灶纖維化后,又可出現(xiàn)新的病灶,病程較長。

嗜酸性肉芽種:主要病變?yōu)楣墙M織內大量Langerhans細胞增生,細胞分化成熟,無明顯異型性。其間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多數(shù)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形態(tài)與炎性肉芽腫相似,故稱之為嗜酸性肉芽腫。以后嗜酸性粒細胞逐漸減少,纖維組織增生,并出現(xiàn)大量吞噬脂類的泡沫細胞。最后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病灶纖維化。骨組織內的病灶形成結節(jié)狀腫塊,呈灰紅或灰黃色,部分可有出血,質軟易碎,骨小梁被破壞,骨組織吸收,周圍可有反應性新骨形成。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癥狀

臨床表現(xiàn):

差異大,可呈局灶性或全身性變化,起病可急可緩,病程可短至數(shù)周或長達數(shù)年,各亞型有相對特殊的臨床表現(xiàn),但可出現(xiàn)過度型或重疊性表現(xiàn)。

一.勒-雷綜合征(Letterer-Siwe):最嚴重、也最多見,多于1歲以內發(fā)病,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3歲以上的兒童中很少見。起病急而重,主要引起皮膚、內臟器官損害。

1.發(fā)熱:表現(xiàn)為發(fā)熱,熱型不規(guī)則,以周期性或持續(xù)性高熱多見,偶見稽留熱。

2.皮疹:較特殊,主要分布于軀干、頸部、頭皮發(fā)際,四肢少見。初起為淡紅色斑丘疹,直徑1~3mm,繼而呈出血性或濕疹樣、皮脂溢出樣皮疹,以后皮疹表面結痂、脫屑、脫痂后留有白斑色素沉著。各期皮疹可同時存在,常成批發(fā)生,一批消退,一批又起,手觸摸時有粗糙感。

3.肝脾:出疹同時伴肝、脾增大,疹退熱降,肝、脾亦縮小。重癥患兒可出現(xiàn)肝功能紊亂伴低蛋白血癥和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粒細胞血小板減少。

4.肺部:常有輕咳,伴有呼吸道感染時,癥狀急劇加重,極易發(fā)生肺炎,出現(xiàn)喘憋和發(fā)紺,但肺部體征多不明顯,因系肺間質性病變,可并發(fā)氣胸皮下氣腫。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5. 皮膚損傷可成為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導致膿毒血癥. 口腔可出現(xiàn)乳牙松動,舌組織被侵犯時形成巨舌,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見耳溢膿,淋巴腺病。

6.厭食、營養(yǎng)不良、腹瀉和進行性貧血。也可同時有溶骨性骨骼病變,但與其他2型相比,相對較少。若不治療常于6個月內死亡。

二.韓-薛-柯綜合征(Hand-Schüller-Christian):多發(fā)生于3~4歲小兒,本型病程遷延、病變新舊交替,最終多數(shù)病人恢復健康。病變?yōu)楣菗p害伴中度其他器官侵犯。

1.顱骨損害:初起呈腫塊狀凸起,硬,有輕度壓痛。當病變蝕穿顱骨外板后、腫物變軟、觸之有波動感,??捎|及顱骨邊緣,壓痛不明顯,以后腫塊逐漸吸收、局部下凹,缺損大者可觸及腦,并隨脈搏跳動。

2.眼球突出:多為單側,為眶骨破壞所致。

3.尿崩癥:約50%的病人由垂體下丘腦受累所致導致尿崩癥。

顱骨缺損、突眼、尿崩癥是此型的三大特征。這三大特征可先后出現(xiàn)或在病程中只見其中之一或二。同時有三大特征稱為Hand-Schüller-Christian三聯(lián)癥。

4.皮疹:呈孤立、稀疏的黃色丘疹,好發(fā)于頭皮和耳道。似半個小米?;螯S豆狀,突出在皮膚表面,若以玻片壓于其上,可見皮疹中央發(fā)黃。其后皮疹開始消退變軟、變淺,慢慢吸收。

5.口腔癥狀:牙齦齒槽腫脹、發(fā)炎、呈現(xiàn)紅色松軟和增生狀,可出現(xiàn)牙松動或過早脫落。

6.上呼吸道感染,肺部受累重者可見氣喘和發(fā)紺。

7.此外病人常有低熱,輕度淋巴結腫大和肝、脾增大,貧血,中耳炎乳突炎.

三.骨嗜酸細胞肉芽腫 :為單純骨損害型,一般不累及皮膚或內臟。是本癥中預后最好的一型,多發(fā)于4~7歲小兒,也可見于其他年齡,男性多于女性?;颊叱趋啦∽兺舛酂o其他癥狀或僅有低熱。

1.骨骼病變:任何骨骼均可受累,在兒童則多見 于顱骨、脊柱、肋骨骨盆骨。在皮膚、肺、肝或胃中也可見相似病變。病灶多為單發(fā),亦可多發(fā),呈膨脹性,破壞骨質。不少患兒是在偶然情況下或出現(xiàn)病理性骨折時發(fā)現(xiàn)。如病變破壞骨組織可引起疼痛。

2.脊椎病變:發(fā)生椎弓破壞者,常伴神經壓迫癥狀,如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成為疾病主訴而就醫(yī)。

3.口腔病變:常侵犯頜骨及牙齦,以下頜骨最多見,患者常因牙齦腫脹潰瘍頜骨腫大、疼痛及牙松動而就診。檢查牙齦呈為黃色腫脹但無膿,質地松軟,觸之易出血,齦緣可呈蟲蝕樣破壞,齦乳頭糜爛消失,以頜骨中心為主或以牙槽骨破壞為主。

診斷:

發(fā)熱、貧血、肝脾腫大、耳流膿伴典型皮疹時,要考慮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Ⅰ型。突眼、尿崩癥、顱骨缺損是Ⅱ型綜合征典型表現(xiàn),應疑及本病。典型的骨X線變化可判斷骨嗜酸細胞肉芽腫。

皮疹印片或活檢、骨病變處的病理檢查見到典型的郎格罕細胞是診斷的依據。實驗室檢查S-100蛋白染色陽性,電鏡找到Birbeck顆粒支持本病的診斷。各種類型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均可見Langerhans細胞的增生,伴有數(shù)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泡沫狀巨噬細胞、多核巨細胞纖維母細胞。并有局限性纖維化

1987年組織細胞協(xié)會寫作組提出了診斷LCH可信的三級標準。

1.初步診斷,僅依據病理檢查的光學顯微鏡所見。

2.明確診斷,根據光學顯微鏡所見加下述四項指標的二項或二項以上指標。①ATP 酶陽性 ②S-100 蛋白陽性 ③α-D-甘露糖酶陽性 ④花生凝集素

3.最終診斷,光鏡所見加電鏡下發(fā)現(xiàn)病變細胞內有 Birbeck 顆粒和/或 CD1a(OKT6)單抗染色陽性。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診斷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檢查化驗

1.血象 多無特征性改變。一般以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為多見。網織紅細胞白細胞可輕度升高,血小板減低,少數(shù)病例可有白細胞減低。

2.骨髓檢查 LCH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多正常,少數(shù)可有增生減低。骨髓內很少發(fā)現(xiàn)pLCs,因此骨髓細胞學檢查缺乏特異性,一般在血象異常時方作為常規(guī)檢查。

3.內臟功能檢查

肝功能 肝功能檢查包括SAST、SALT、堿性磷酸酶和血膽紅素增高、血漿蛋白減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等。

腎功能 包括尿素氮、肌酐、尿滲透壓等,如有尿崩癥癥狀還應檢測尿相對密度和限水試驗。

肺功能 如血氣分析出現(xiàn)明顯的低氧血癥,則提示肺功能受損。肺功能不全常提示預后不良。

4.免疫檢查

常規(guī)免疫學檢查 多正常。T細胞亞群檢查T4、T8均可減少,可有淋巴細胞轉化功能降低,T淋巴細胞缺乏組胺受體。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增生的細胞呈CD1a抗原和S-100蛋白陽性反應,此外α-D-甘露糖酶、ATP酶和花生凝集酶也可呈陽性反應;

5.病理檢查.

病理活檢或皮疹印片 病理活檢見到典型的郎格罕細胞是診斷的依據。皮疹、淋巴結骨病變處病灶局部穿刺物或刮出物均可行病理檢查,其特點為有分化較好的組織細胞增生,也可見到泡沫樣細胞、嗜酸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多核巨細胞。不同類型可有不同的細胞組成,嚴重者可致原有組織破壞,但無分化較差的惡性組織細胞。慢性病變中可有大量成片的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內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質。有些病人骨組織病灶內同時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胸浸潤,稱為多發(fā)性嗜酸性肉芽腫。

電子顯微鏡檢查 病變組織內電鏡下見到Birbeck小體,對于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診斷有決定性的意義。電鏡下朗格漢斯細胞的胞漿電子密度較低,又稱明細胞。細胞核核膜內陷形成卻痕,胞漿內可見特征性的朗格漢斯顆粒,又稱Birbeck顆粒,呈桿狀,又界膜,顆粒長0.2~1μm,寬為40nm。表面有規(guī)律間隔的橫紋,或一端膨大呈網狀球拍。胞核不規(guī)則,呈扭曲狀。核仁明顯,多為1~3個。

6.X線檢查

骨骼X線檢查 X線顯示溶骨性破壞或穿鑿性破壞。扁平骨和長骨發(fā)生溶骨性骨質破壞,扁平骨病灶為蟲蝕樣至巨大缺損,形狀不規(guī)則,邊緣可呈鋸齒狀。顱骨巨大缺損可呈地圖樣。脊椎骨受壓則呈扁平椎,但椎間隙不狹窄。長骨多為囊狀缺損,單發(fā)或互相融合成分房狀,骨皮質變薄,無死骨形成,破壞明顯處可有層狀骨膜增生。上下頜骨破壞可致牙齒脫落。以上典型的骨X線變化提示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

肺部X線檢查 雙肺可有彌漫的網狀或點網狀陰影,可見局限或顆粒狀陰影,需與粟粒樣結核相鑒別,嚴重病例可見肺氣腫或蜂窩狀肺囊腫、縱隔氣腫、氣胸皮下氣腫。久病者可出現(xiàn)肺纖維化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鑒別診斷

1.與其他組織細胞增生癥相鑒別

(1)竇性組織細胞增生癥伴塊狀淋巴結腫大:常表現(xiàn)為雙側頸淋巴結無痛性腫大,其他部位腫大淋巴結及結外病變如皮膚、軟組織和骨損害可見于近半數(shù)患者。皮膚病變?yōu)辄S色或黃色瘤樣,骨病變溶骨性損害,因此臨床表現(xiàn)X線表現(xiàn)均與LCH難以鑒別。SHML的組織學改變?yōu)榻M織細胞呈竇性增生,常與其他淋巴樣細胞漿細胞相混,病變細胞無LC細胞典型的核凹陷特點,CD1a抗原陰性,電鏡下無Birbeck顆粒。

(2)嗜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以發(fā)熱、全血細胞減少及肝、脾腫大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自然病程短,預后差。高三酰甘油血癥(>2.0nmol/L)、低纖維蛋白原血癥和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為FHL的典型改變?;純簾o皮疹、無骨骼浸潤,病灶中無嗜酸細胞浸潤可與LCH鑒別。但若缺乏陽性家族史,臨床上與VAHS難以鑒別。因此在診斷時應予以注意。 VAHS的臨床特點為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單核巨噬細胞增多,并有吞噬血細胞的現(xiàn)象?;純憾嘤?a href="/w/%E9%AB%98%E7%83%AD" title="高熱">高熱、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和凝血障礙?,F(xiàn)認為VAHs除病毒感染外,還可繼發(fā)于細菌真菌感染,感染因素去除后可自愈。

(3)惡性組織細胞病:多見于青壯年,以20~40歲者居多,男女發(fā)病為2-3:1。本病按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型。國內以急性型為多見。起病急驟,病勢兇險。發(fā)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90%以上病人以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體溫可高達40°C以上。熱型以不規(guī)則熱為多。急性型早期即出現(xiàn)貧血,呈進行性加重。出血皮膚瘀點瘀斑為多見。其次為鼻衄、齒齦出血、粘膜血泡、尿血、嘔血便血也可發(fā)生。此外,乏力、食欲減退、消瘦、衰弱也隨病情進展而顯著。 肝、脾、淋巴結腫大不一定同時發(fā)生。脾大比肝大更為常見。晚期病例,脾腫大可超過臍水平而達下腹。骨髓涂片中找到典型的異常組織細胞是確診的重要依據,可與LCH鑒別。

2.不同臨床表現(xiàn)的鑒別

(1)引起骨病變的疾病:臨床上骨髓炎、Ewing肉瘤、成骨肉瘤、骨巨細胞肉瘤等骨腫瘤以及神經母細胞瘤骨轉移均可引起不規(guī)則骨破壞、硬化骨膜反應,在診斷LCH時應注意與這些能引起骨病變的疾病相鑒別。

骨肉瘤:大的腫瘤疼痛發(fā)生較早且較劇烈,常有局部創(chuàng)傷史。骨端近關節(jié)處腫瘤大,硬度不一,有壓痛,局部溫度高,靜脈擴張,有時可摸出搏動,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漸下降至衰竭,多數(shù)病人在一年內有肺部轉移

(2)皮膚?。篖CH的皮膚改變多樣,無特異性。

1.脂溢性皮炎:郎格罕細胞增生癥的皮損有時表現(xiàn)似脂溢性皮炎,但嬰兒期脂溢性皮炎不會有全身癥狀和肝脾腫大。

2. 黃色瘤:郎格罕細胞增生癥有黃色瘤表現(xiàn)時應與其他可能發(fā)生黃色瘤損害的疾病鑒別,后者可能有高脂蛋白血癥及其他基礎疾病表現(xiàn),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及骨損,必要時應做骨髓、組織病理等檢查。

(3)呼吸系統(tǒng)疾病:LCH的肺部表現(xiàn)常與粟粒性結核相混淆,應注意鑒別。

粟粒性結核:X線顯示肺內病灶細小如粟粒、等大而均勻地播散于兩肺。病變早期在肺泡內有滲出炎癥,繼而形成上皮樣細胞巨細胞結核結節(jié)干酪樣壞死,融合成支氣管肺炎。如破裂則形成氣胸。

(4)淋巴網狀系統(tǒng)疾?。焊?、脾及淋巴結腫大者需與霍奇金病、急性白血病、慢性肉芽腫病、尼曼-匹克病等相鑒別。

患者常有家族史,多見兒童,父母多為近親結婚??捎?a href="/w/%E7%9A%AE%E8%82%A4%E8%82%89%E8%8A%BD%E8%82%BF" title="皮膚肉芽腫">皮膚肉芽腫,濕疹皮炎,肝、脾大。在各受累器官中可見到含有色素脂類的組織細胞形成的肉芽腫。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并發(fā)癥

皮膚并發(fā)癥濕疹樣、皮脂溢出皮疹, 可留有白斑色素沉著;

肺部并發(fā)癥:肺部廣泛浸潤,常并發(fā)呼吸道感染,極易發(fā)生肺炎,并發(fā)氣胸皮下氣腫,呼吸衰竭;

骨骼并發(fā)癥:出現(xiàn)病理性骨折,兒童可影響到骨骼生長發(fā)育而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遲滯。

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椎弓破壞者,常伴神經壓迫癥狀,如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 腦下垂體受侵犯約占 15%左右,可出現(xiàn)尿崩生長障礙,但不一定有蝶鞍破壞。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浸潤雖較少見,但也可見腦積水顱神經麻痹、僵直、痙攣、智力障礙等。

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可并發(fā)消化道潰瘍;肝、脾、淋巴結增大、 腹瀉、膽道閉鎖上腔靜脈綜合征;

其他:耳流膿、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病因和機理尚未明確,重點積極防治感染性疾病。避免接觸有害因素,大力開展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小兒如有不明原因的發(fā)熱發(fā)疹,骨骼損害等表現(xiàn)應及早就診。平常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wèi)生,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增強機體抵抗力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西醫(yī)治療

(一)治療

根據病變廣泛程度、病情進展速度和發(fā)病時的年齡,采取不同的方法。

1.局限病灶手術治療 病變局限的骨嗜酸性肉芽腫應采取手術刮除或切除。比較小的病灶應用局部氫化可的松注射亦可取得與手術刮除同樣的效果。年齡5歲以下尤其3歲以下的易復發(fā)或由Ⅰ型發(fā)展成Ⅱ型或Ⅲ型,故手術后應進行化療6個月。年齡大于5歲者術后也應密切觀察。

2.放射治療適用于孤立的骨骼病變,尤以手術刮除有困難的部位如:眼眶周圍、頜骨、乳突或負重后易發(fā)生骨折神經損傷脊椎等部位,以及早期的垂體病變。一般照射量為4~6Gy(400~600cGy)。照射后3~4個月骨骼缺損即可恢復。一般認為尿崩癥出現(xiàn)時間較久(如6個月以上),放射治療大多無效。皮膚病變對放療亦不敏感。

低?;純?gt;2歲,伴單一系統(tǒng)疾病,或一個部位骨質或多部位骨質損害,常給予局部治療,不需全身性治療。低?;颊?gt;2歲伴多系統(tǒng)疾病,但未侵犯血液系統(tǒng),肝,肺或脾,可給予化療,常有持續(xù)的療效。

3.藥物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且多藥聯(lián)合治療并不比采用單一藥物效果好,但對多臟器受累病人應采用聯(lián)合化療。常用藥物:

(1)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45~60mg/(m2.d)或地塞米松8~10mg/(m2.d)口服,分~4次,6周后減至半量,再用4周,然后逐漸減量,總療程12周。危重病人可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50~300mg/m2。急性癥狀消失后改為口服,此類藥物對全身癥狀發(fā)熱、皮疹貧血等效果較好。

(2)硫酸長春堿:每次mg/m2,1周1次?;?a href="/w/%E9%95%BF%E6%98%A5%E6%96%B0%E7%A2%B1" title="長春新堿">長春新堿每次mg/m2,1周1次,靜脈注射,連用4~6周,以后改為每月1次或停8~12周后,再給4~6周,并與潑尼松(強的松)合用。若應用上述藥物4~6周后效果不明顯,可加用依托泊苷(足葉乙甙,Vpl6)100/(m2.d),靜滴,1次/d,用3~5天,每月1個療程。亦可采用巰嘌呤(6-MP)或硫鳥嘌呤(6-TG)每天60~75mg/m2口服。甲氨蝶呤(MTX)每次~20mg/m2,每周1次口服或靜脈注射。多臟器病變化療時間一般不短于1年。若于用藥后很快退熱,精神食欲好轉,1~2周后皮疹消退,肝、脾縮小,肺部癥狀減輕說明對治療敏感,但骨骼X線改變常需數(shù)月方可恢復,肺部病變消退較慢。有些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可有反復或發(fā)生新的病狀,則應改換其他藥物,如環(huán)磷酰胺10mg/(kg.d),連續(xù)3天,每3周1次。

(3)近年來主張用足葉乙甙(VP16) 150mg/m2 靜脈滴注,或 300mg/m2 口服,連用三天,每 3~4 周一個療程共 6 個月。其毒副作用較小, 療效也較好。

(4)其他常用化療藥物::長春花堿 (Vinblastin) 5~6.5mg/ (m2w) 靜脈注射;甲氨喋呤(MTX)30mg/m2,每周 1~2 次; 6-巰基嘌呤(6-MP)2.5mg/(kgd);環(huán)磷酰胺 2.5~5mg/(kgd)等。

4.免疫治療 胸腺素胸腺肽,每次~5mg靜脈肌內注射,連用2~3個月,可與化療聯(lián)合使用,增加療效。近年來開始試用 α-干擾素(α-Interferon)和環(huán)胞菌素 A(cyclosporin A)對調節(jié)免疫功能, 減少化療的遠期副作用有較好的效果。

5.支持治療 重型患者應住院并予最大劑量抗生素,保持氣道通暢,營養(yǎng)支持(包括高能營養(yǎng)),血制品,皮膚護理,理療以及必要的醫(yī)護關懷.

6.對癥治療 包括用磺胺甲噁唑(SMZ)預防卡肺豬囊尾蚴病及積極控制感染,特別是中耳炎。如合并呼吸道感染導致呼吸衰竭,應及時給氧并需監(jiān)護。對尿崩癥患者應給加壓素(垂體后葉激素)治療。皮膚和牙齦損害.施行清創(chuàng)術,甚至可切除嚴重受損的牙齦組織,以限制口腔病變.頭皮脂溢性樣皮炎可使用含質洗發(fā)液(每周2次).若洗發(fā)液無效,可局部少量使用皮質類固醇藥劑。繼發(fā)侏儒的患兒可試用生長激素。此外預防出血、糾正貧血亦很重要。

(二)預后

預后決定于發(fā)病年齡,受累器官的數(shù)目和有無臟器功能衰竭。受累器官少的、即使年齡較小亦有自然痊愈的可能,尤其是單純皮膚浸潤,對化療反應好的預后亦佳。治療緩解后亦有復發(fā)的病例,甚至數(shù)年后還可復發(fā)。年齡小于2歲、大于4個器官受累、伴有器官功能不全者,如不治療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

Letterer-Siwe?。侯A后與發(fā)病年齡有關,小于2歲者病變進展很快,如無有效治療常在數(shù)周或數(shù)月內由于嚴重貧血和全血細胞減少,并發(fā)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病變廣泛而嚴重者預后與Letterer-Siwe病相似,但一般預后較好,約半數(shù)可自動消退。小兒患者伴有貧血、血小板減少者預后較差,成年人預后較好。

嗜酸性肉芽種:本病多數(shù)預后良好,病變可自行消退或經治療后消退。

參看

關于“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