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師傳第二十九
醫(yī)學電子書 >> 《靈樞》 >> 師傳第二十九 |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yōu),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飲,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jié)_肉,候五臟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節(jié)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jié)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__。黃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wèi),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愿聞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師傳第二十九參考白話譯文
【題解】本篇介紹了如何在問診中通過病人的惡欲來了解疾病的性質(zhì),從中推論病機和正確得宜的醫(yī)療方法,講述了通過觀察外部形態(tài)來測知內(nèi)部臟器盛衰常變的一般規(guī)律,提出了勸慰開導法等"理療法。由于文中所記述的內(nèi)容,都是先師傳授的寶貴經(jīng)驗,故以"師傳"名篇。
【原文】黃帝日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1]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虧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日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黃帝日順之奈何?岐伯日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2。
【提要】本段主要論述臨證治病首先要問清楚病人的喜好,以便選擇病人最合適的治法,即"臨病人問所便"。
【注釋】[1]方指古代記載文字的木板。
[2]病人問所便便,相宜之意。病人問所便,指對病人最為相宜的治法。
【白話解】黃帝說我聽說先師有些醫(yī)學心得,沒有記載到書籍中,我愿意聽取這些寶貴經(jīng)驗,并把它銘記在心,以便作為準則加以奉行。這樣,既可以治療民眾之疾病,又可以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使百姓免受疾病之苦,所有的人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并讓這些寶貴經(jīng)驗永遠造福于后代,使后世的人們不必擔心疾病的困擾。你能把這些寶貴經(jīng)驗講給我聽嗎?岐伯說你所提的問題意義很深遠,無論治民、治身、治此、治彼,治理大事小事以及治國理家,沒有違背常規(guī)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順應其內(nèi)在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處理好各種事情。所謂的順,不僅是指陰陽、經(jīng)脈、氣血循行的順逆,還包括了廣大人民的情志順逆。
黃帝問怎樣才能做到順應呢?岐伯說當進入一個國家,要首先了解當?shù)氐娘L俗習慣;到了一個家庭,應當首先了解人家有什么忌諱;進入別人的居室,要問清禮節(jié);臨證時,要問清病人的喜好,以便更好地診治疾病。
【按語】本段引用"入國問俗,人家問諱,上堂問禮"的簡單道理,突出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性,說明在問診中,要注意病人的好惡,從而取得病人的合作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原文】黃帝日便病人奈何?岐伯日夫中熱消癉[1],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縣[2]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黃帝日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跚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日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黃帝日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日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愴[引,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5],寒無滄滄[6]。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提要】本段舉例說明醫(yī)者要加強對病者的說服工作,以達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注釋】[1]消癉即消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此處指中消表現(xiàn)為多食易饑。
[2]縣同懸。
[3]血食指吃葷而言。
[4]凄愴形容寒冷很甚的樣子。
[5]灼灼灼,燒炙也。在此指飲食物過燙。
[6]滄滄滄,滄涼寒冷之意。此處指飲食物過涼。
【白話解】黃帝說怎樣通過了解病人的好惡來診察疾病的性質(zhì)?岐伯說因內(nèi)熱而致多食易饑的消渴病,病人喜歡寒,得寒就會感到舒適;屬于寒邪內(nèi)侵一類的病,病人喜歡熱,得到熱就會感到舒適;胃中有熱邪,則飲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饑餓和胃中空虛難忍的感覺,同時感到臍以上腹部的皮膚發(fā)熱;腸中有熱邪積滯則排泄黃色如稀粥樣的糞便,臍以下小腹部有發(fā)熱的感覺;胃中有寒邪,則出現(xiàn)腹脹;腸中有寒邪則出現(xiàn)腸鳴腹瀉及糞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腸中有熱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xiàn)為腹脹而兼見泄瀉;胃中有熱邪而腸中有寒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xiàn)為容易饑餓而兼見小腹脹痛。根據(jù)這些,就能大致判定疾病的性質(zhì)。
黃帝說胃中有熱而欲得寒飲,腸中有寒而欲得熱飲,二者相互矛盾。遇到這種情況怎樣做才能順應病情呢?還有那些有著高官厚祿、生活優(yōu)裕的人,驕橫自大,恣意妄行,輕視別人而不肯接受規(guī)勸,如果規(guī)勸他遵守醫(yī)囑就會違背他的意愿,但如果順從他的意愿,就會加重其病情,在這種情況下,又應當如何處置呢?岐伯說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應當對病人進行說服和開導,告訴他們不遵守醫(yī)囑的危害,說清楚遵從醫(yī)囑對恢復健康的好處。同時誘導病人接暈適宜他的養(yǎng)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適應疾病恢復的行為都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照這樣去做的話,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會不聽從吧! 。黃帝說那怎樣進行治療呢?岐伯說春夏之際,陽氣充沛體表,應先治其在外的標病,后治其在內(nèi)的本??;秋冬之際,精氣斂藏于內(nèi),應先治其在內(nèi)的本病,而后治其在外的標病。黃帝說,對于那種性情與病情相矛盾的情況,應當如何措置才合適呢?岐伯說在這種情況下,要讓病人調(diào)整飲食起居,順應天氣變化。天冷時,應當加厚衣服而不要著涼;天熱時,當減少衣服而不要熱得出汗,飲食也不要過冷過熱,而應寒熱適中。由此人的正氣就能固守于體內(nèi),邪氣就不會進一步侵害人體了。
【按語】本段內(nèi)容中"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一段文字,屬于開導勸慰療法,與《內(nèi)經(jīng)》中的"以情勝情法"、"祝由療法"等,皆屬于精神心理療法的范疇。
【原文】黃帝日本臟以身形肢節(jié)胭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后答乎?岐身形肢節(jié)者,臟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日五臟之氣,閱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jié)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日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日善。岐伯日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髑肟。黃帝日善。岐伯日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日善。岐伯日脾者,主為衛(wèi),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黃帝日善。岐伯日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日善。愿聞六腑之候。岐伯日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夕,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提要】本段主要論及根據(jù)人軀體及面部的外在特征,診查五臟六腑功能狀態(tài)的方法。
【白話解】黃帝說在《本臟》篇中提到,根據(jù)人的形體和四肢、關節(jié)及隆起的肌肉,可以測知五臟六腑的大小。但是如果在位的統(tǒng)治者以及地位顯貴的王公大人想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誰又敢撫摸他們的身體進行檢查,然后再答復他們呢?岐伯說形體、四肢、關節(jié)是覆蓋在五臟六腑的外圍組織,和內(nèi)臟有一定的關系,這與直接觀察面部情況的方法不同,但對于這些人還是可以采用望面部的方法來進行推斷。黃帝說通過診察面部色澤來推測五臟精氣的方法,我已經(jīng)知道了。那怎樣根據(jù)形體肢節(jié)的情況推測內(nèi)臟的情況呢?岐伯說在五臟六腑中,以肺的位置最高,而為五臟六腑的華蓋,則可通過肩部的上下動態(tài),咽部的升陷情況,來測知肺的虛實。黃帝說對。岐伯說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缺盆為血脈運行的主要通路,觀察缺盆兩旁肩端骨距離的遠近,再配合觀察胸骨劍突的長短,就可以測知心臟的大小堅脆等情況;黃帝說對。岐伯說肝為將軍之官,開竅于目,欲知肝臟的堅固情況,則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的大小來進行判斷;黃帝說對。岐伯說脾運化和輸布水谷精微,從而具有充養(yǎng)人體而衛(wèi)外的能力。它的強弱,可直接表現(xiàn)在食欲方面,所以通過觀察唇舌口味的情況,可以推斷脾病預后的好壞。黃帝說好。岐伯說腎臟的功能表現(xiàn)在外的就是人的聽覺,因此根據(jù)耳朵聽力的強弱,就可以判斷腎臟的虛實。黃帝說對。我還想聽你再講一下測候六腑的方法。岐伯說測候六腑的方法如下胃為水谷之海,是容納水飲食物的器官,如果頰部肌肉豐滿、頸部粗壯、胸部寬闊,胃容納水谷的量就多。鼻道深長,可以推測大腸的功能正常。口唇厚,人中溝長,可推測小腸的功能正常。下眼瞼大,膽氣就強。鼻孔向外掀,則膀胱不能夠正常的存儲尿液而致小便漏泄。鼻梁中央高起的,則三焦固密功能正常。這些就是用來測候六腑情況的方法??傊?,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則內(nèi)臟功能正常而安定。
【按語】本段旨在說明根據(jù)肢體五官的外部形態(tài)來觀測五臟六腑的方法,這是古人據(jù)臨床觀察所得出的一些結(jié)論,是否正確,可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本書本臟篇是以五臟應皮、脈、肉、爪、骨來候知六腑的形態(tài)和病變,同本篇所言的略有差異,可相互參考。
口問第二十八 | 決氣第三十 |
關于“靈樞/師傳第二十九”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