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豬栗根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豬栗根 | 中藥圖典 |
白豬栗根 Bái Zhū Lì Gēn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收斂止瀉。主腸炎;腹瀉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苦、澀 |
【拼音名】 Bái Zhū Lì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根或莖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可采,莖皮春、夏、秋季剝取,均曬干。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20-25m。樹皮暗灰色或灰褐色,縱裂。幼枝無毛,有時有粉白色鱗秕。葉互生;葉柄長1.5-2.5cm;葉片硬革質,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3cm,寬3.5-9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中部以上疏生鋸齒或波狀齒,無毛,下面幼時被黃棕色鱗秕,老時被銀灰色或灰白色緊貼的蠟層,葉面中脈在上面微突起,側脈6-9對,支脈較明顯?;?a href="/w/%E5%8D%95%E6%80%A7" title="單性">單性,雄花序常呈圓錐狀,軸密生黃褐色鱗秕;雌花單朵生于苞內。果序長8-15cm,每殼斗具1果;殼斗寬卵形至近球形,常有短柄,頂端破裂,連刺直徑1.5-2cm,高1.2-1.8cm,熟時2瓣裂,刺?;窟B生成3-5刺環(huán),刺長3-6mm,稀達1cm,殼斗壁可見;堅果寬卵形至球形,直徑1-1.5m,高1-1.4m,頂部疏被平伏毛,果臍小于堅果底部?;ㄆ?-5月,果期翌年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針闊葉混交林或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西南部)、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
【性味】 辛;澀;微苦;性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百科 “白豬栗根”條目 http://m.31365zzz.com/w/%E7%99%BD%E7%8C%AA%E6%A0%97%E6%A0%B9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白豬栗根”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