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蒟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石蒟 | 中藥圖典 |
石蒟 Shí Jǔ |
|
---|---|
別名 | 石南藤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除濕;散寒止痛;止咳;消疳。主風(fēng)濕痹證;腰膝冷痛;跌打腫痛;勞傷久咳;疳積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拼音名】 Shí Jǔ
【別名】 石南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martinii C.DC.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毛山蒟 攀援藤本。枝有縱棱,常被微硬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5-14cm,寬2-5cm,基部稍不等,下面有微硬毛,葉脈7條,最上1對離基1-1.5cm從中脈發(fā)出,其余5條基出?;?a href="/w/%E5%8D%95%E6%80%A7" title="單性">單性異株,無花被,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通常比葉長,可達(dá)葉片的2倍,總花梗長為葉柄的2.5-3倍,雄花苞片圓形,近無柄,直徑1-1.2mm,雄蕊3枚,花藥腎形,比花絲略短;雌花序長1.5-3cm,果期延長可達(dá)6cm,雌花苞片柄于果期不延長,僅被疏毛,子房離生,柱頭3-4,線形。漿果幼時先端錐尖,成熟時近球形,直徑約3mm,有疣狀凸起?;ㄆ?-6月。
。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密林或疏林中溪澗邊,常攀援于樹上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枝扁圓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縱棱,常具稀疏硬毛,節(jié)膨大,生有不走根;質(zhì)輕脆,斷面黃白色,木部有多數(shù)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葉多皺縮,青綠色,展平后卵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4-12cm,寬1.5-4cm;葉背有稀疏毛茸,葉脈7條,最上1對離基從中脈發(fā)出;葉柄長1-2cm,有硬毛,具葉鞘。有時可見花序軸帶毛的穗狀花序,長度約為葉片的2倍。氣香,味辛辣。以葉多、枝嫩、色青綠、氣味濃者為佳。
【性味】 辛;溫
【功效與作用】 祛風(fēng)除濕;散寒止痛;止咳;消疳。主風(fēng)濕痹證;腰膝冷痛;跌打腫痛;勞傷久咳;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石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