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藤葉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杜仲藤葉 | 中藥圖典 |
杜仲藤葉 Dù Zhònɡ Ténɡ Yè |
|
---|---|
別名 | 藤杜仲葉 |
功效作用 | 接骨;止血。主跌打骨折;外傷出血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澀 |
【拼音名】 Dù Zhònɡ Ténɡ Yè
【別名】 藤杜仲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rah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Ecdysanthera micranthaA.Dc.]2.Parabarium chunnianum Tsiang3.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1.粗壯木質攀援藤本。枝有不明顯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微毛;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銳尖。聚傘花序總狀,頂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紅色;花萼5深裂,內面基部腺體不多或缺,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壇狀,裂片在花蕾中內褶;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藥箭頭狀,花絲短;花盤環(huán)狀;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頭圓錐狀。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漸狹尖成長喙狀。種子長達2cm;種毛長約4cm;絹質白色?;ㄆ?-6月,果期7-12月。
2.本種與杜仲藤的區(qū)別在于:葉片卵圓狀橢圓形,背面具黑色乳頭狀腺點。蓇葖果雙生或有時:個不發(fā)育;種毛長約1.5cm。花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3.本種與前兩種的區(qū)別在于: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銹色柔毛。種毛輪生,長約3cm?;ㄆ?-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叢、水旁等處。
2.生于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
3.生于海拔200-1000m的熱帶雨林中、疏林中濕潤處。
資源分布:1.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3.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 苦;澀;性平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于“杜仲藤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