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氣
A+醫(yī)學百科 >> 奔豚氣 |
奔豚氣,病名。見《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亦稱奔豚、賁豚、賁豚氣。詳見賁豚條。
目錄 |
基本概述
奔豚是指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由于氣沖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氣。西醫(yī)的神經(jīng)官能癥、冠心病等有類似癥狀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p>
奔豚氣治療的診斷要點
臨床以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為主要癥狀特征。 發(fā)作時,常伴見腹痛、胸悶氣急、心悸、驚恐、煩躁不安,甚則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氣上沖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熱等?! ?/p>
奔豚氣治療的辨證分析
本證主要是由于七情內(nèi)傷,寒水上逆所致。其上沖之理與沖脈有聯(lián)系,因沖脈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氣、寒、水之別。氣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證候表現(xiàn)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狀,寒水則由于陰盛或陽衰而引起。但氣、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水因寒凝,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氣。故理氣降逆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法則,可根據(jù)證候,結(jié)合使用?! ?/p>
奔豚氣治療的辨證論治
肝腎氣逆型
【證見】 自覺有氣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驚悸不寧,惡聞人聲,或腹痛,喘逆,嘔吐,煩渴,乍寒乍熱,氣還則止,常反復發(fā)作。舌苔白或黃,脈弦數(shù)。
【治法】 平肝理氣降逆。
【方藥】
處方:李根白皮15克,黃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p>
寒水上逆型
【證見】 先有臍下悸動,旋即逆氣上沖,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膩,脈弦緊。
【方藥】
處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吳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p>
奔豚氣病 《紹奇談醫(yī)》
仲景所論的奔豚氣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疾病,以患者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至心胸為特點,其狀如豬之奔突,發(fā)作時恐懼莫名,甚至有瀕死的感覺,但移時沖氣漸平,即和常人無多差異。
此病在西醫(yī)學中很難找到與之近似的疾病,而臨床時有所見,我曾留心查閱過近三十年的有關資料,粗計亦有數(shù)十例之多。
仲景認為奔豚氣的病因是起于驚恐?!?a href="/w/%E8%AF%B8%E7%97%85%E6%BA%90%E5%80%99%E8%AE%BA" title="諸病源候論">諸病源候論》在“驚恐”之下,又添“憂思”二字,說明多種情志變化皆可引起臟氣不平,發(fā)為奔豚。
奔豚湯 以“氣從少腹上沖至胸”為主證,“腹痛”,“往來寒熱”為兼證,(非必具癥狀)。方用李根白皮、黃芩、葛根,涼肝清熱;半夏、生姜,降逆平?jīng)_;芍藥、甘草合當歸、川芎,緩急止痛。其病位在肝,病性屬熱,病機為肝郁化火,氣逆上沖(氣有余即是火)。于證,當有舌紅(邊尖),苔薄黃,脈弦滑數(shù),口苦、咽干、心煩、腹痛或往來寒熱?! ?/p>
[筆者治驗]
(一)
劉憲章,男,37歲,山西省襄垣縣電業(yè)局。病起于驚恐,已二年,呈發(fā)作性,發(fā)作時氣從下腹上沖至胸、咽,驚慌莫名,伴腹痛、冷汗,嚴重時甚至昏仆,不省人事(但無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及遺尿),約20分鐘~30分鐘可自愈,但覺渾身乏力。在當?shù)卦龈鞣N相關檢查,未明確西醫(yī)診斷,中醫(yī)診斷為“奔豚氣”,曾用過桂枝加桂湯等方,久治無效。其人清瘦黝黑,平素性情急躁,痰多,常失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病屬中醫(yī)所稱奔豚氣無疑,桂枝加桂方非不佳,無如其不對證何!擬以降火、平?jīng)_、墜痰為治,用黃芩15g,黃連6g,桑白皮30g,葛根20g,丹參15g,赤、白芍各10g,當歸6g,川芎6g,茯苓15g,姜半夏10g,生姜3片,服12劑。另用礞石滾痰丸9g,1日1次。藥后3日內(nèi)竟無動靜,至第4劑,大便始通,日4~5次,混有鮮血及痰涎狀物;再服,血止。盡劑。此系我1987年在西苑醫(yī)院門診接診者,至今已十余年矣,未再發(fā)作。飲食增進,睡眠亦安,易方調(diào)理。隨訪多年,一切安好。
李根白皮,即李子樹根白皮,廢用已久,藥肆無售,只好代之以桑白皮。桑白皮功擅清肺平喘,利尿消腫,清金以平木,用于肝氣肝火痰熱,于理可通。
桂枝加桂湯 仲景原書認為“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注家亦多以“外寒從針孔而入”為釋(尤怡),獨《醫(yī)宗金鑒》認識到乃“其人素寒陰盛也”。征諸實際,也不必一定是由誤汗、燒針引起的。奔豚有寒熱二證,熱證已如上述,寒證即桂枝加桂湯證也。
關于此方是加桂枝還是加肉桂的問題,歷來有不同看法。岳美中老師認為是加桂枝,一則根據(jù)《傷寒論》“氣從少腹上沖心……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果加肉桂,應云“當加”,不可云“更加”;二則《傷寒論》有“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是桂枝原治氣上沖證,若加重劑量,自可治氣上沖之奔豚了??马嵅潛P此方說:“更加桂者,益火之陽而陰自平也。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兩,不于本方內(nèi)求他味,不即不離之妙如此?!庇肉敖瞬芊f甫、余無言等主張:加桂應是加肉桂或桂心,因為肉桂味厚下行,能散少腹之積寒。曹、余等皆有醫(yī)案證明。實際上,仲景全書無用肉桂者,如建中湯、五苓散、腎氣丸之當用肉桂者亦用桂枝,這是因為漢代桂枝、肉桂混用不分的緣故。后世本草著作認為肉桂、桂心均為溫里寒藥,氣味俱厚于桂枝,因此加用肉桂或桂心,用于奔豚氣病更為合宜。如張璐的《本經(jīng)逢源》中談到:“肉桂辛熱下行,入足太陰、少陰,益火消陰,大補陽氣,下焦火不足者宜之,其性下行,導火之源,所謂‘腎苦急,急食辛以潤之’,元素言補下焦不足,沉寒痼冷之病,下部疼痛,非此不能止……桂心獨取中心甘潤之味,專溫營分之里藥,故治九種心痛,腹內(nèi)冷痛。”《本草匯言》更明確指出肉桂可治“奔豚寒疝而攻沖欲死”?! ?/p>
(二)
徐庭良,男,64歲,軍人,2001年10月13日。平素體健,忽于今年春末某日,感覺小腿“刷”地一下,一股氣上沖至腹部,胸部、咽喉,周身冷汗,難受之極,驚恐莫名,但一分鐘即過。此后,或一天有1~2次發(fā)作,或多至10多次,睡在床上也發(fā),也有十天半月安然無恙者。去空軍總院住院檢查一個月,無何發(fā)現(xiàn),未予確診。此奔豚氣病也。察其脈沉而弦,舌質(zhì)淡,邊有齒痕。擬以調(diào)營衛(wèi),降沖逆為治,用桂枝加桂湯加味:桂枝18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6g,大棗七個,生姜20g,肉桂10g,生龍骨30g,牡蠣30g,7劑。服畢,多次隨訪,未再發(fā)作。
上述桂枝加桂湯證實用藥歷代者作中也有些足資參考的資料,醫(yī)者可從中得到啟發(fā)。如《肘后方》用吳茱萸、生姜、半夏、桂心、人參、炙甘草;《千金要方》用桂枝甘草湯;《外合秘要》引《廣濟方》用半夏,吳茱萸;《太平圣惠方》用甘李根皮、吳茱萸、生姜;《經(jīng)方實驗錄》用吳茱萸湯合理中湯、桂枝加桂更加半夏;《爰廬醫(yī)案》用附子、茯苓、白芍、川芎、半夏、橘核、李根白皮;《張伯臾醫(yī)案》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二陳湯加菖蒲、遠志、白金丸,桂枝加桂更加紫石英、茯苓等。
至于苓桂甘棗湯,其證非奔豚氣病,仲景已指明只是“欲作奔豚”而已。“臍下悸”多系水飲為患,臨床時有所見,桂、苓通陽而降逆,甘、棗培土以制水,苓桂術甘湯之類方也。用甘瀾水煎藥,意在不助水邪,這是古人的經(jīng)驗,也屬于東方哲人之思。不能說什么水不就是H2O,干嘛還要這么麻煩,用勺子把它攪來攪去干什么?
關于“奔豚氣”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