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五臟熱病
醫(yī)學(xué)電子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卷第二十五傷寒 >> 五臟熱病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九第三十二《刺熱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七第一。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痛,手足躁,不安臥,
肝脈足厥陰環(huán)陰器,故熱小便黃也。上行俠胃,故身熱多臥臥不安也。肝動(dòng),語言也,故熱爭狂言及驚也。其脈屬肝絡(luò)膽,故脅痛也。肝脈出足上,連手厥陰,今熱,故手足躁也。
平按:“脅痛”《素問》作“脅滿痛”,《甲乙》作“胸中脅滿痛”;“安”上均有“得”字。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
金以克木,故庚辛甚也。甲乙木王,故大汗也。余四仿此。加氣逆者,則庚辛死也。
平按:注“王”,袁刻作“旺”;“加”作“如”。
刺足厥陰少陽,其頭痛貞貞①,脈引沖頭。
足厥陰、足少陽表里行臟腑之氣,故刺之也。厥陰上額與督脈會(huì)于顛,故頭痛貞貞脈引沖頭。貞,都耕反,頭切痛也。
平按:《素問》、《甲乙》“頭”上有“逆則”二字。
①“貞貞”,蕭本原作“員員”。今據(jù)仁和寺本改,下楊注同。人衛(wèi)本注,亦疑當(dāng)作“貞”。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shù)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悗②喜歐,頭痛面赤無汗,
心主喜樂,熱病將發(fā),故不樂數(shù)日乃熱。手少陰脈起心中,俠咽系目系,手太陽至目內(nèi)外眥,故熱甚心痛煩悗喜歐頭痛面赤無汗也。
平按:《甲乙》無“卒痛”二字?!皭幭病薄端貑枴?、《甲乙》作“悶善”。注“內(nèi)外眥”,袁刻脫“外”字。按:手太陽脈支者,上頰至目兌眥,別者抵鼻至目內(nèi)眥,故云內(nèi)外眥也。
②“悗”,蕭本誤作“俛”。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至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手少陰太陽,此心臟腑表里脈也。
脾熱病者,先頭重顏痛,煩心欲歐,身熱,熱爭則腰痛不用,腹?jié)M泄,兩頷痛,
脾腑之陽明脈,循發(fā)際至額顱,故頭重顏痛(一曰頰,足陽明亦循頰也)及兩頷痛。足太陰脈注心中,故心煩也。足陽明下循喉嚨下膈屬胃絡(luò)脾主肌,故欲歐身熱腹?jié)M泄也。足陽明之正,入腹里屬胃,故腰痛不用也。
平按:“顏痛心煩”《素問》作“頰痛煩心顏青”,新校正云:“《甲乙》、《太素》云:脾熱病者,先頭重顏痛。無‘顏青’二字?!迸c此同?!安挥谩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纷鳌安豢捎脗a仰”五字。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平按:“太陰”,袁刻誤作“太陽”。]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毛惡風(fēng),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痹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
肺主毛腠,內(nèi)熱,淅然起毛惡風(fēng)也。肺熱上薰,故舌上黃也。肺主行氣于身,故身熱也。肺以主咳,在于胸中,故熱爭喘咳,痹走胸膺,此為熱痹,痛行胸中,不得太息也。肺熱沖頭,以肺脈不至,故頭痛不甚也。有本為堪,言氣沖甚,故頭痛甚也。冷汗雖出,無發(fā)熱也。
平按:“淅然起毛”《素問》作“淅然厥,起毫毛”,《甲乙》作“凄凄然,厥起皮毛”?!皭猴L(fēng)”《素問》、《甲乙》作“惡風(fēng)寒”;“痹”均作“痛”?!安簧酢薄端貑枴纷鳌安豢啊?。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其血如大豆,立已。
肺熱之病,取肺大腸表里輸穴。出血如豆,言其少也??中箽馓摚什欢嘁?。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shù)飲食身熱,熱爭則項(xiàng)痛而強(qiáng),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項(xiàng)痛員員澹澹,
腎足少陰脈上腨內(nèi),出腘內(nèi)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熱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shù)飲也。足太陽脈別項(xiàng),本支行背,合有四道,以下合腘貫?zāi)Y,至足小指外側(cè),故身熱項(xiàng)強(qiáng)而足胻寒且痠也。足少陰起于足心,故足下熱也。從肺出絡(luò)心,故熱不欲言也。澹,徒濫反,動(dòng)也,謂不安動(dòng)也。
平按:“其項(xiàng)痛”《素問》、《甲乙》作“其逆則項(xiàng)痛”?!端貑枴贰板!毕掠小叭弧弊?。《甲乙》無“澹?!倍?。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平按:《素問》“太陽”下有“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十一字,與下重復(fù),新校正①云:“宜刪去?!保?b>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平按:《甲乙》“顏”下有“頷”字。]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fā),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次言熱病色候也。五臟部中赤色見者,即五臟熱病之征,熱病已有,未成未發(fā),斯乃名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
平按:注“熱病之征”,袁刻“征”作“微”。
①人衛(wèi)本注曰:新校正:僅謂《甲乙》、《太素》均不重出,而未明言《甲乙》有前段無后段,《太素》有后段無前段。林氏從《甲乙》,謂當(dāng)刪者,本《素問》重出之后段;今蕭氏引之,謂宜刪者,乃《素問》重出之前段,似誤。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其期而已;
部所者,色部所也。假令赤色從肝部起,刺之順者,相傳還至肝部本位,病已也。
平按:《素問》、《甲乙》“期”上無“其”字。袁刻“部”下有“中”字;注“從肝部起”,脫“部”字。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
刺之不順其氣,傳之三周而已。若刺之更反,死矣。
諸當(dāng)汗出者,至病所勝日,汗大出。
病之勝者,第七日,是病所勝也。又如肝病至甲乙日,是病之勝日也。
平按:“病”《素問》作“其”。
諸治熱病,已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寒多,身寒而止。
諸病熱病,以寒療之,凡有四別:一,飲寒水使其內(nèi)寒;二,刺于穴令其脈寒;三,以寒衣使其外寒;四,以寒居令其體寒。以四寒之,令身內(nèi)外皆寒,故熱病止也。
平按:“已”《素問》作“以”,《甲乙》作“先”?!熬雍唷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纷鳌熬又购帯?。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手太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足少陽脈,下頸缺盆下胸中,貫膈絡(luò)肝屬膽,循脅里,過季脅下外輔骨之前,下抵絕骨,循足跗下至指間;手太陰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脅痛手足躁,刺此二脈也。
平按:“痛”下,《甲乙》有“滿”字?!笆痔帯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纷鳌把a(bǔ)足太陰”,王注云:“補(bǔ)足太陰之脈,當(dāng)于井滎取之。”新校正云:“足太陰,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陰。楊上善云:手太陰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脅痛?!庇忠?a href="/w/%E7%81%B5%E6%9E%A2" title="靈樞">靈樞.熱病》之文,以此決知作“手太陰”者為是。
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手陽明行于手表,太陰行在手里,故手臂痛,刺此陰陽表里二脈取汗也。
平按:“先”《素問》、《甲乙》作“始”?!端貑枴贰昂钩觥毕掠小爸埂弊帧?/p>
熱病始于頭首者,刺項(xiàng)太陽而汗出。
項(xiàng)太陽者,足太陽從顛入腦還出俠項(xiàng)以下俠脊,故熱病始頭首,刺此太陽輸穴出汗也。
平按:“刺”《甲乙》作“先取”二字。“汗出”下,《素問》有“止”字。詳自上節(jié)“熱病先手臂痛”至本節(jié)“而汗出”,《甲乙》編次在后。此節(jié)下,《素問》有“熱病始于足脛?wù)?,刺足陽明而汗出止”十五字,新校正云:“此條《素問》本無,《太素》亦無,今按《甲乙》添入。”與本書合。
足少陽脈起目兌眥,絡(luò)身骨節(jié),入耳中,故熱病先身重耳聾好瞑,所以取此脈之輸穴者也。有本為足少陰也。
平按:《素問》、《甲乙》“足少陽”作“足少陰”。
熱病先眩,胃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
足太陽起目內(nèi)眥,上額交顛入腦;足少陽起目兌眥,下胸循脅里;足少陰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眩胃熱胸脅滿,刺此三脈者也。
平按:“胃熱”,“胃”《素問》、《甲乙》作“冒”。
色榮顴,骨熱病也,
赤色榮顴,此之三脈皆生于骨,故此三脈為病,有赤色榮顴者,骨熱病也。
平按:《素問》王注謂:“太陽合火,故見色赤。”新校正云:“楊上善云:赤色榮顴者,骨熱病也。與王注不同。”
榮未夭日,今且得汗,待時(shí)自已,
赤色未夭之日,且得汗者,至勝時(shí)病自得已也。
平按:“夭”《素問》作“交”;“日”作“曰”,王注云:“曰者,引古經(jīng)法之端由也?!薄傲睢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纷鳌敖瘛?。新校正云:“《甲乙》、《太素》作榮未夭,下同?!?/p>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氣內(nèi)連腎。
足太陽,水也。足厥陰,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陽水色見時(shí),有木爭見者,水死。以其熱病內(nèi)連于腎,腎為熱傷,其數(shù)至三日故死也。
平按:《素問》、《甲乙》“病”下無“氣”字;“腎”下有“少陽之脈色也”六字。《素問》王注云:“病或?yàn)闅?,恐字誤也。若赤色內(nèi)連鼻兩傍者,是少陽之脈色,非厥陰色。何者?腎部近于鼻也?!毙滦U疲骸霸敾蛘哂哪I作鼻,按《甲乙》、《太素》并作腎,楊上善云:太陽,水也。厥陰,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陽水色見時(shí),有木爭見者,水死。以其熱病內(nèi)連于腎,腎為熱傷,故死。舊本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當(dāng)從上善之義?!睋?jù)此則本書足證《素問》王注之失。
少陽之脈,色榮頰,筋熱病也,榮未夭日,今且得汗,待時(shí)自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
足少陽,膽脈也。足少陽部在頰,赤色榮之,即知筋熱病也。當(dāng)榮時(shí)且得汗者,至其木時(shí)病自已也。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脈見之時(shí),少陰爭見者,是母勝子,故肝木死也。
平按:“筋”《素問》作“前”,王注云:“頰前,即顴骨下近鼻兩傍也。”新校正云:“《太素》、《甲乙》前字作筋,楊上善云:足少陽部在頰,赤色榮之,即知筋熱病也?!薄八馈弊窒?,《素問》有“期不過三日”五字,王注云:“少陰脈來見,亦土敗而木賊之。”新校正云:“詳或者欲改少陰作厥陰,按《甲乙》、《太素》作少陰,楊上善云: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色見之時(shí),少陰爭見者,是母勝子,故木死。王作此注亦非。舊本及《甲乙》、《太素》并無‘期不過三日’五字,此是王氏成足此文?!睋?jù)此則本書之存,足糾正《素問》王注不少也。
三椎下間主胸中熱,
《明堂》及《九卷》背五臟輸,并以第三椎為肺輸,第五椎為心輸,第七椎為膈輸,第九椎為肝輸,第十一椎為脾輸,第十四椎為腎輸,皆兩箱取之,當(dāng)中第三椎以上無療臟熱,故五臟輸及候五臟熱,并第三椎以下數(shù)之。第三椎以上與頰車相當(dāng),候色。第三椎下間肺輸中間,可以瀉熱也。
平按:《素問》、《甲乙》“三椎”上有“熱病氣穴”四字。
四椎下間主鬲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四椎下間,計(jì)次當(dāng)心,心不受邪,故乘言膈也。次第推①之,下間各主一臟之熱,不同《明堂》通取五臟之輸者也。
平按:“鬲”《素問》作“鬲中”,《甲乙》作“胃中”?!澳I熱”下,《素問》、《甲乙》并有“榮在骶也”四字。
①“推”,蕭本原作“椎”。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榮在項(xiàng)上三椎陷者中,頰下逆椎為大瘦,
從肺輸以上,三椎在項(xiàng),故曰項(xiàng)上三椎,即大椎上陷者中也。當(dāng)頰下迎椎,故曰逆椎。逆,迎也。是為頰下。當(dāng)椎前有色見者,腹有大瘦病者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榮在”二字。《甲乙》“陷”上有“骨”字?!端貑枴?、《甲乙》“逆椎”作“逆顴”;“大瘦”作“大瘕”。
下牙車為腹?jié)M,
下牙車色見者,腹?jié)M病也。
椎后為脅痛,
大椎左右箱為椎后,有色見者,脅痛也。
平按:“椎后”《素問》、《甲乙》作“顴后”。
頰上者鬲上者也。
頰以上無椎可準(zhǔn),故頰以上有色者,主鬲上也。
熱病說 | 五臟痿 |
關(guān)于“太素/五臟熱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