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說
A+醫(yī)學百科 >> 共鳴說 |
1863年,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赫爾姆霍茨(H.V.Helmholtz)在他的聲學名著《作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的聲覺學說》一書中,并詳細闡述了這一學說。
這一學說認為,感受聲波震動的機構在內耳的基底膜?;啄ど系目频偈掀鞴傧皲撉偕系南乙粯訒Σ煌l率的聲波產生不同的振動?;啄ど嫌虚L短不同的神經纖維一萬八千至兩萬條,由短到長,排列成序。每一條纖維只對一個特殊的聲波振動發(fā)生作用。頻率不同的聲波引起的不同部位的纖維產生共鳴。耳蝸頂部的纖維較長,能對低音產生共振,耳蝸底部的聽纖維較短,只能對高音發(fā)生共鳴。當不同頻率的聲音傳至內耳引起淋巴液振動時,基底膜同時發(fā)生振動,使基底膜上的毛細胞同膜蓋沖擊,引起毛細胞的興奮,并沿著神經傳入大腦的聽覺中樞,產生不同音高的聽覺。聽覺的共鳴說在1929年由阿普頓的實驗獲得證明。他用白鼠作實驗,每天擊鋼條發(fā)出很高的聲音,經過70天,解剖白鼠的基底膜,發(fā)現(xiàn)短纖維完全損壞,不能聽高音。
赫爾姆霍茨的共鳴說在當時很好地解釋了聽覺產生的機理,同他的三色說一樣,擴大了德國生理學家約翰內斯 繆勒的“神經特殊能說”,是比較著名而又得到較多人支持的一種聽覺學說。但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學說對于一些事實難于說明,如聲音頻率辨認的廣大范圍和基底膜纖維長短的比例不相適應,基底膜纖維彼此很少孤立起作用。共鳴說受到批評最多的是只注意到聽覺的感受器部分,卻忽視了人類大腦聽覺中樞的調節(jié)作用。
出自A+醫(yī)學百科 “共鳴說”條目 http://m.31365zzz.com/w/%E5%85%B1%E9%B8%A3%E8%AF%B4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共鳴說”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