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劑
A+醫(yī)學(xué)百科 >> 湯劑 |
湯劑(decoction),藥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而成的液體制劑。又稱煎劑,古稱湯液?!抖Y記.曲禮》記有“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說明至遲在周代已通行用湯液治病?!?a href="/w/%E5%8D%83%E9%87%91%E8%A6%81%E6%96%B9" title="千金要方" class="mw-redirect">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a href="/w/%E5%8D%92%E7%97%85" title="卒病">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薄妒?jì)經(jīng)》:“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滌除邪氣者,用湯最宜。傷寒之治,多先用湯者以此”。直至近代,湯劑始終是臨床用藥的最主要劑型。在現(xiàn)代,中藥也仍以湯劑的應(yīng)用最為廣泛。
目錄 |
特點
湯劑的制備簡單易行,溶媒來源廣,無刺激性或副作用。湯劑的處方多是復(fù)方,能充分發(fā)揮配伍作用,以增強(qiáng)療效、緩和藥性;能全面、靈活地根據(jù)病人或各種疾病的特殊性,隨癥加減藥物。湯劑進(jìn)入胃腸后可直接被吸收,迅速發(fā)揮療效。湯劑的缺點是:某些脂溶性和難溶性成分煎出不全,藥液含雜質(zhì)較多,易霉變;口服量大,味苦澀;兒童服用困難;攜帶不方便,且須臨時煎制。
應(yīng)用范圍
湯劑可供內(nèi)服和外用。內(nèi)服用治各種疾病,外用有洗浴、熏蒸、含漱等。洗浴可用藥液洗浴頭、身和四肢,直接接觸病變部位,發(fā)揮其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等作用,多用于治療瘡疹潰瘍。眼科洗藥,則專用于眼睛局部,有祛風(fēng)退翳明目、消腫止癢等作用,用治目赤翳障、瞼緣糜爛等證。熏蒸須趁熱使用,使藥氣竄入肢體的肌腠筋骨,發(fā)揮其祛風(fēng)、散寒、除濕等作用,適于治療病邪在外的疾患。含漱使藥液暫留在口中,直接分布患處,發(fā)揮其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等作用,適于治療口腔、咽喉等部的疾患。
種類
按湯劑制備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煮劑、煎劑、煮散和飲劑4種。此外,創(chuàng)新劑型--合劑也屬湯劑的范圍。①煮劑。將藥物煮后去渣取汁而成。其濃度適中、吸收奏效快、藥力強(qiáng)。②煎劑。將藥物煮后去渣,藥汁再加熱濃煎而成,其加熱時間較長,能減弱藥物的毒性。濃度較高,服用量少。③煮散。先將藥物加工成粗顆粒,然后經(jīng)水煮去渣取汁而成??晒?jié)省藥材,便于煎服,所含可溶性有效成分煎出率高。④飲劑。藥物經(jīng)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其加熱時間較短、溫度較低,藥液味薄氣清,適合頻頻飲服,擅清上焦熱邪。⑤合劑。藥材經(jīng)提取、濃縮而成的內(nèi)服成品液體制劑,又稱濃煎劑。既能保持湯劑的特點,又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濃度和縮減制劑的體積及用量,可免除臨時煎煮的麻煩,也便于攜帶、服用和貯存。其制備工藝和質(zhì)量較穩(wěn)定,療效也好,但不能隨癥加減。
制備和服用
湯劑的煎煮和服法直接關(guān)系到治病的療效,故對藥材加工、水質(zhì)水量、飲片浸泡、容器、煎藥的火候和時間、煎煮次數(shù)等都有一定要求。煎藥用器一般用有蓋的陶瓷砂鍋,不用錫器或鐵鍋。煎藥用水以水質(zhì)純凈為原則,如自來水、甜井水或蒸餾水。煎藥火候一般先武后文,即先用急火,后用慢火。煎藥方法是先將藥物放入容器內(nèi),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后再煮,煮沸后改用慢火。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宜武火急煎,厚味、滋補(bǔ)藥宜文火久煎。煎藥時不可頻頻打開鍋蓋,以減少揮發(fā)成分損失。如不慎煎糊藥物,須棄去勿用。某些藥物還有入煎次序和特殊處理的要求,如先煎、久煎、后下、包煎、熔化、烊化沖入、另煎兌入、生汁兌入、沖服等(見煎法)。湯劑的服法,包括服藥劑量、服藥溫度、服藥時間和服藥期間的飲食禁忌等,都對療效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見劑量、服法和禁忌)。
關(guān)于“湯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